TK-2A飞行头盔,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制式飞行头盔,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它是在初代TK-2型(天蓝色)基础上的改良升级。早期,中国飞行员只能依赖皮帽搭配风镜,防护性能欠佳,而TK系列的诞生,正式开启了中国飞行员头部防护装备的现代化进程。

TK-2A堪称中国空军服役时间最长的飞行头盔,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一直坚守岗位,直至近年才逐渐被TK-11、TK-31等新型号所取代。

它广泛装备于歼-7、歼-8、强-5等主力战机,成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飞行员的标志性配备,见证了中国空军一段重要的发展历程。


该飞行头盔外壳选用玻璃钢(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成功实现轻量化与高强度的平衡,具备出色的抗冲击、隔热隔音能力。不过,早期工艺相对粗糙。整体采用白色涂装,与TK/2的蓝色形成区分,并印有红色五星。护耳部分较为突出,整体呈半球形,下部内收,以便更好地适配氧气面罩。






内部衬垫采用三层衬垫结构,由硬质泡沫塑料、乳胶海绵和绵羊皮革组成,全面覆盖头顶、前额及后脑部位,厚度达20毫米,相比TK-2增厚了3毫米,有效提升吸震效果,后枕软垫配备调节绳,可支持5种尺寸调节(0号重1.45kg,4号重1.25kg),极大改善了头盔对不同头部尺寸的适配性。


该头盔前部设有3个通风圆孔,顶部另有2个,这一设计不仅能有效散热,还能在弹射时平衡内外气压,避免高速气流致使头盔上飘勒颈,保障飞行安全。





与我国第一代飞行头盔TK-2相比,TK-2A飞行头盔采用浅绿色有机玻璃材质,厚度增加到3毫米(TK-2为2毫米),能更有效地抵御强光与紫外线,并独具匠心地采用不锈钢棘爪-棘轮三档锁定设计,分别为上位收藏、中位挡风、下位全脸防护。该设计操作简便且锁定稳固,为后续型号(如TK/11)提供了设计蓝本。

国产第一代飞行员头盔 TK-2

国产第二代飞行员头盔TK-2A
通信系统方面,耳机内置在护耳空间内,搭配乳胶耳罩以降低噪音。然而,调整时需拆卸螺丝,便捷性有所欠缺。采用喉头送话器,而非集成在面罩上。它紧贴喉部,通过震动转换为语音,并通过两脚插座连接头盔,电台则借助四脚插头对接机载设备。

TK-2A飞行头盔支持YM6505供氧面罩,通过挂钩固定在头盔前缘两侧,后枕部位配备加压代偿囊,确保飞行员在高空环境下的供氧安全。

相较于TK-2,TK-2A体积增大,内部空间更为宽松,但长时间佩戴仍会产生一定挤压感。通过颏带齿形调节扣搭配软垫设计,保证在高速弹射时头盔不会脱落,确保飞行员的安全。而由于耳罩调整过程繁琐,挂钩式面罩连接的可靠性低于后续的插销式设计,这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一定不便…

TK-2A 飞行头盔先后衍生出TK-2B、TK-2C(飞豹战机专用)等型号,并不断对细节进行优化完善。


2010年后,具备更强防护与舒适性的TK-11以及专为歼-20配套、支持头盔显示器的TK-31逐步取代TK-2A,标志着中国飞行头盔正式迈入信息化时代。

TK-11 飞行员头盔

TK-31 飞行员头盔


可以说 ,TK-2A飞行头盔无疑是中国航空防护装备从仿制迈向自主研发的关键里程碑。凭借可靠的基础防护性能与创新的滤光镜机构,它满足了中国空军长达数十年的作战训练需求。尽管在舒适性与信息化方面稍逊于新型号,但其蕴含的设计理念(如模块化思维)对后续装备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飞行头盔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经典之作”。

